强化政府行为,创建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以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主渠道,努力创造学校素质教育的新鲜经验
素质教育既是认识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当前,在各级政府行为逐步到位,素质教育正日益需要通过学校行为扎实向前推进的时候,十分需要持续解决认识问题。推进素质教育是进一步全面贯彻方针的继续。那种将推进素质教育同贯彻教育方针相互对立起来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指导思想和育人模式的转变,不是具体育人手段的转变。提高包括学生应试能力在内的整体素质,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实践方面看,许多地区的经验证明,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是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主要措施包括,地方党政负责人对素质教育的领导到位;地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到位;广泛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讨论,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全面推进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全面加强基础薄弱校建设,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就学条件;稳步推进学校建制改革,认真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验联系区(县)工作,等等。
在学校层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认真把握的工作环节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这是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许多学校的经验证明,只要抓住这一主渠道,就能取得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的成功教育实验、顾泠沅的数学教改试验、辽宁魏书生的语文教改经验、北京、山西、陕西进行的中学主体教育实验(中学JIP实验)、北京师大同河南人民大道小学共同开展的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北京马芯兰老师主持的小学数学教育实验、北京、上海等地区组织的小学愉快教育实验,等等,走过的都是一条素质教育实验道路。它们的改革思路、原则、方法各不相同,但有着实施素质教育的共同特点: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从当地教育教学实际中确定研究课题,立足于解决传统教育教学中的弊端和问题,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学生活动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性改革实验。
在经济、文化、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以高标准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内容,全面规划、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
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诸如教育现代化、全国教育现代化、区域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工程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并未得到深入的研究与阐释,一系列地区开展的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的经验并未得到必要的理性总结与概括,致使在各地区进行的教育现代化实践发展极不平衡,从而制约着一些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整体性设计与实施的质量。
从教育发展演进过程角度来看,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教育现代化是素质教育成功推进的环境保证。从教育发展理想目标角度来看,素质教育是达成教育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基础,教育现代化是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追求的方向和应当实现的标准。从空间角度着眼,素质教育是全国所有地区学校都应当承担的任务,而教育现代化应当是部分基础较好地区和学校率先承担起的任务并应当于短时间内达成的目标;进而,需要以这些地区和学校为示范,带动全国所有地区和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由此可见,在一个区域里,推进素质教育同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并不是互相排斥或脱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深入调查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增长状况,总结已有多种办学模式经验教训,有步骤地深化学校办学体制与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多种办学模式;从教育发展全局出发,加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力度
在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呈现日益增长的多元化趋势。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出现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产物。然而,现行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单一性与过于僵化的特点,却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着这种社会需求。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多年,但主要涉及的仍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教育管理体制的范围,非政府力量办学校数量很少,办学模式单一,公民选择多种受教育机会有限,尚未能在改变原有单一性政府办学体制方面采取具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
正视这一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要进一步明确深化办学体制的新思路。
概括地讲,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培育和开发教育市场的思路可有几个要点:①进一步发展多种形式办学,鼓励与支持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公民个人投资教育,依法兴办民办中小学;②结合调整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与加强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及原企业办学校建设,吸引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公民个人承办少部分公立学校,进行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办学模式试验。承办这部分学校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公有制学校教职工权益得到保护;学校服务区内接受义务教育学生就学得到保证等。③在公立学校实施的高中阶段教育,以及高于义务教育成本的初中、小学教育(如艺术教育、外语教育、寄宿制学校等),应实行受教育者同政府共同分摊教育成本的制度。同时,对于少部分成绩优良而又缺乏支付能力的贫困家庭学生,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资助,学校也可以酌情减免其学杂费。
需要明确的是,培育与开发教育市场绝不意味着把教育完全推向市场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全过程中,甚至到了未来更高的发展阶段,为每一个适龄少年儿童免费提供一定年限的入学机会,始终应当是政府承担的义务。这部分教育不应当进入市场。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实行计划管理的政府办公立学校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培育与开发教育市场,建立有利于动员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办学,发展教育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近两三年中,在北京市海淀教育改革试验区,通过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了非政府办公立学校之外的八种办学模式,社会力量办青少年儿童及成人教育培训单位已达400余家。在扩大教育投资渠道,满足区内外多元化教育需求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的经验值得研究、总结与推广。
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大力加强以学校向社区开放,社区支持学校为重要特点的社区教育,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广大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承担着“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者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任务,实践证明,完成这一任务的最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参加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广阔实践。当广大学生怀着对所在城乡社区的亲切感和责任感,经常关心社区发展,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并为社区建设付出了劳动的时候,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就找到了实际而具体的渠道。一个在校期间主动了解社区历史、现状并关心其未来发展,热心参加社区建设的学生,可能会成为未来具有“建设祖国、振兴中华”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的代表和典范。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许多学校在面向全体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正在形成日渐清晰的思路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这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这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对学校的需求相比照,同培养未来公民具备社区责任意识、社区从属意识,并进而升华为社会责任意识,社会从属意识这一素质教育育人目标相比照,仅仅在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领域采取改革措施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既重视学校渠道又重视社会渠道实施教育,才会产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效果。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已经制订有关制度,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工作计入学分,或作为在校品德表现记录在册,以作为其毕业或升学资格考查的重要依据。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的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注意组织学生参与社区调查、社区教育和多种社区服务社区建设活动,对培养学生社区从属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促进社区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作者单位: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